不是互聯網太強大,而是傳統酒店太老化。如果業者承認和正視這點,就找到了痛點,就開啟了希望之窗,因為,所有的創新都始于痛點。
談到互聯網,似乎總離不開“互聯網思維”。身處互聯網時代,筆者至今也沒有弄透徹:究竟有沒有互聯網思維?如果有,那蒸汽機革命產生的思維是什么?電氣化革命又產生了什么樣的思維?而那些“單品海量”、“用戶體驗”、“產品極致”、“羊毛出在豬身上”的所謂互聯網思維,總讓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。
首先,來看“單品海量”,是否可以找到與之對應的其他提法,比如“規模經濟”?
談到“用戶體驗”,即使在非互聯網時代,產品設計和制造者們孜孜不倦追求的也是改善和提升用戶體驗。今天的電視機和當年的黑白電視,作為用戶,觀看體驗不斷改善是顯而易見的。
再來看“產品極致”,不僅僅在互聯網時代才有“產品極致”的追求。酒店業的“金鑰匙”組織,不就有“滿意加驚喜”的理念嗎?從某種意義上講,“驚喜” 就是“極致”帶來的。問題的關鍵在于,追求“極致”對產品創造者而言,要有投資與收益的平衡,對于消費者而言,要有性價比優勢。
最后,來看“羊毛出在豬身上”,消費者在沃爾瑪所獲得的低價格,羊毛其實就出在“供應商”身上。
既然這樣,我們似乎沒有必要糾結并不存在的“互聯網思維”,筆者以為,業者更應該去研究問題的本質。本質是什么?有兩點很重要:第一、互聯網革命究竟帶來了怎樣的本質變化?第二、如何回歸商業本質?
互聯網革命究竟帶來了怎樣的本質變化?
互聯網,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出現,消除了距離,顛覆了信息的不對稱。酒店業有一句名言:地段、地段、還是地段。所謂“地段”,其實就是“人流”,而進入互聯網PC時代,人流終于可以脫離地段而存在。
所以,李彥宏說,“PC時代,流量為王”。而移動互聯網的出現,徹底改變了商業的距離:從地段、流量到時間。移動互聯網,其實搶奪了用戶的時間。微信為什么這么厲害,就是因為搶奪了最多的用戶時間,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平均每天接觸媒體的有效時間為5.8個小時,而微信就占1個小時。
互聯網帶來的沖擊,是互聯網帶來的市場化沖擊,而并非互聯網本身的沖擊。互聯網的一切優勢,都是效率帶來的。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的本質特征,而看清時代的本質,踏準時代的節拍,才是企業持續成功的王道。
如何回歸商業本質?
什么是商業本質?就是為用戶創造價值。酒店作為商業的一種形態,本質也是創造用戶價值。商業的本質=創造價值+傳遞價值=用戶價值。
進入互聯網時代,互聯網首先挑戰的是“傳遞價值的屬性”。對此,業者深有感受:為什么直接上門的客人、協議單位客人越來越少?0TA搶走的客源越來越多,酒店人正在努力,盡量減少對OTA這類價值傳遞者的依賴。因此,才有會員體系、APP、微信訂房等直銷渠道的出現。
有的時候,價值創造與價值傳遞者兩個角色是可以合二為一的。酒店在某種意義上,也具備這樣的特性,即在創造價值的同時,承擔了部分價值傳遞者的功能,因此我們總在做“去中介化”的努力。
如果業者認同這種商業本質,作為價值創造者的實體酒店,就沒有必要在互聯網面前惶恐不安。相反,應該在創造價值環節下功夫。同時,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工具,因地制宜,選用或開辟更高效率的傳遞價值方式,以拉近和用戶的距離。